记录笔者学习区块链


1.什么是区块链

1.1区块

区块是区块链中存储交易数据的 “数据单元”,就像一本账本中的 “一页”。每个区块包含两部分:

  • 本区块内的交易记录(比如谁转给谁多少代币)
  • 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(相当于 “页码”),通过这个值将所有区块串联成链,形成 “区块链”

1.2定义

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,核心是通过密码学和共识机制,将数据以 “区块” 为单位按时间顺序串联成链,存储在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上,实现数据的公开透明、不可篡改和集体维护

1.3核心特点

  • 去中心化:数据不存储在单一中心服务器,而是分布在网络中大量独立节点(如个人电脑、服务器)上,没有任何单一机构或个人能控制整个网络
  • 不可篡改:每个区块包含前一区块的加密哈希值(类似 “数字指纹”),若修改某一区块数据,后续所有区块的哈希值都会失效,且需全网多数节点认可才能生效,几乎不可能造假
  • 透明可查:链上数据对所有节点公开(部分私有链可限制访问),任何人都能查看交易记录或数据历史,确保过程公开。
    共识机制:网络中的节点通过预设规则(如工作量证明 PoW、权益证明 PoS)达成一致,共同验证和记录新数据,保证数据的合法性和一致性

简单类比

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本 “公开的、多人共同记账的账本”

  • 每个人(节点)都有这本账本的完整副本
  • 每发生一笔交易(如转账、数据记录),所有人都会同步记录,且记录后无法私下涂改
  • 大家通过约定规则(共识机制)确认交易有效,无需银行、中介等 “记账员” 监督

2. 比特币、以太币

这个分布式网络固然好,那谁来维护呢

2.1 谁来维护区块链?

2.1.1全节点(Full Nodes)

全节点是存储区块链完整数据的计算机(或服务器),负责:

  • 验证新交易的合法性(比如检查转账是否有足够余额、是否重复花费)
  • 同步和存储全网所有区块数据,确保自己的账本与网络一致
  • 参与共识过程,对新生成的区块进行确认
  • 任何人只要下载对应区块链的客户端(如比特币的 Bitcoin Core),就能成为全节点,无需审批,完全去中心化

2.1.2共识节点(根据共识机制不同而命名)

在需要 “生成新区块” 的场景中(如公链),会有专门的节点负责竞争打包新交易、生成新区块,这类节点因共识机制不同有不同名称:

  • PoW(工作量证明):如比特币、以太坊合并前,这类节点叫 “矿工”(用矿机运行),通过算力竞争打包区;
  • PoS(权益证明):如以太坊合并后、Cardano,这类节点叫 “验证者”,通过质押代币获得打包区块的资格
  • 其他机制:如 DPoS(委托权益证明)中的 “见证人”、联盟链中的 “授权节点” 等

为什么有人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呢?因为维护区块链有奖励

2.2维护区块链的奖励是什么?

奖励主要针对 “参与生成新区块” 的节点 (如矿工、验证者),目的是激励他们投入资源维护网络安全和高效运行。不同区块链的奖励形式不同:

2.2.1原生代币奖励

这是最核心的奖励。例如:

  • 比特币:成功打包区块的矿工,会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(初始为 50 枚,每 4 年减半,目前约 6.25 枚 / 区块)
  • 以太坊:合并后,验证者打包区块可获得以太币奖励(数量与网络活跃度相关)

这些新发行的代币是区块链 “通胀” 的主要来源,也是对节点资源投入(算力、质押资产)的补偿

2.2.2交易手续费

用户在区块链上发起交易(如转账、调用智能合约)时,需支付一定手续费(以原生代币计价),这笔费用会归属于成功打包该交易的节点。例如:

  • 在以太坊上转账,手续费(Gas 费)最终会由打包该笔交易的验证者获得。交易越频繁,手续费收入越高,激励节点优先处理高手续费交易,提升网络效率

2.2.3其他激励(特定场景)

  • 联盟链 / 私链:维护节点多为企业或机构,奖励可能是 “合作权益”(如数据共享权限、业务参与资格),而非代币
  • 生态激励:部分区块链会额外奖励对生态有贡献的节点(如运行基础设施、开发工具),发放生态代币或项目股权

2.3 比特币

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(白皮书作者为中本聪),是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,也是区块链技术的首次实践

2.3.1核心定位

  • “数字黄金”:最初设计目标是成为一种“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”,但因转账速度慢(约10分钟/区块)、扩展性有限,逐渐演变为“价值存储工具”,被视为去中心化的“数字黄金”,用于抗通胀、资产配置等

2.3.2技术特点

  • 区块链结构:基于PoW(工作量证明) 共识机制(矿工通过算力竞争打包区块),区块大小约1MB,每秒处理交易(TPS)约7笔,安全性极高但效率较低
  • 功能单一:仅支持简单的转账交易,不支持智能合约或复杂逻辑,本质是“去中心化的账本”
  • 总量固定:总供应量为2100万枚,目前已挖出约1950万枚,剩余部分预计2140年挖完,稀缺性是其价值支撑之一

2.3.3生态与应用

  • 生态围绕“价值传输”展开,主要应用场景包括:
    • 跨境转账(无需中介,低成本)
    • 资产避险(尤其在通胀高、货币不稳定的地区)
    • 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“锚定资产”,多数交易对以BTC计价

2.4 以太坊

以太坊2015年由Vitalik Buterin等人创立,是首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公链,目标是打造“去中心化的全球计算机”

2.4.1 核心定位

  • “去中心化应用平台”:不仅是一种加密货币,更提供了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功能,允许开发者在其上构建各类去中心化应用(DApp),如DeFi(去中心化金融)、NFT、游戏等

2.4.2技术特点

  • 共识机制:2022年“合并”后从PoW切换为PoS(权益证明),节点通过质押ETH成为验证者,大幅降低能耗,同时提升安全性和 scalability
  • 智能合约:支持用Solidity等语言编写自动执行的代码(类似“数字合同”),例如:当条件满足时自动转账(如DeFi中的借贷还款)、发行NFT等
  • 扩展性升级:通过分片(Sharding)、Layer2(如Arbitrum、Optimism)等技术提升TPS(目前Layer2可达到数千笔/秒),解决早期拥堵问题
  • 总量无上限:ETH没有固定总量,每年发行量由网络活动决定(合并后发行量大幅减少,趋于通缩)

2.4.3生态与应用

  • 生态极其丰富,是加密货币领域创新的核心载体:
    • DeFi:如Uniswap(去中心化交易所)、Aave(借贷平台),用户可直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金融操作,无需中介
    • NFT:如OpenSea(NFT交易平台),基于以太坊发行的NFT占市场主流
    • Web3应用:去中心化社交、元宇宙、供应链管理等,均依赖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基础设施

2.4.4维护奖励对比

项目维护角色奖励内容核心目的
比特币矿工(PoW)新发行BTC(目前6.25枚/区块)+ 交易手续费激励算力投入,保障网络安全
以太坊(PoS)验证者新发行ETH(根据质押量和活跃度计算)+ 交易手续费(Gas费)激励质押资产,维护合约和区块

2.5 总结

  • 比特币是“去中心化的数字现金/价值存储”,专注于“钱”的功能,技术设计简洁且稳定,十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
  • 以太坊是“去中心化的计算平台”,通过智能合约拓展了区块链的应用边界,成为Web3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,但也因功能复杂需要不断升级(如合并、分片)

简单说:比特币像“数字黄金”,以太坊像“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操作系统”

3 NFT和FT

NFT(非同质化代币)和FT(同质化代币)是区块链领域中两种核心的代币类型,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“是否可替代”,这一特性直接决定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价值逻辑。

3.1 FT(Fungible Token,同质化代币)

FT是可相互替代、具有相同价值的代币,就像现实中的纸币——一张100元人民币和另一张100元人民币可以完全互换,价值完全相等

3.1.1核心特点:

  • 可替代性:每一枚代币的价值、功能完全一致,例如1枚比特币(BTC)和另一枚比特币可以直接互换,没有任何区别
  • 可分割性:可以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,比如1比特币可以分成1亿聪(Satoshi),方便小额交易
  • 标准化:遵循统一的代币标准(如以太坊上的ERC-20),确保不同平台、钱包之间的兼容性

3.1.2典型案例:

  • 加密货币:比特币(BTC)、以太坊(ETH)、莱特币(LTC)等,主要用于价值交换、支付、投资
  • 平台代币:如以太坊上的USDT(稳定币)、UNI(Uniswap代币),可在交易所自由交易,且每一枚的价值完全相同

3.1.3应用场景:

  • 作为“数字现金”进行交易、转账
  • 作为资产进行投资、投机
  • 作为平台内的流通货币(如游戏中的通用货币)

3.2 NFT(Non-Fungible Token,非同质化代币)

NFT是不可替代、独一无二的代币,每一枚都有唯一的标识和属性,就像现实中的艺术品、收藏品——一幅梵高的画和另一幅画无法互换,即使主题相似,价值也可能天差地别

3.2.1 核心特点:

  • 不可替代性:每一枚NFT都有唯一的区块链编号(Token ID),且包含独特的元数据(如创作者、描述、稀缺性等),因此无法与其他NFT直接互换。例如,即使是同一系列的NFT(如Bored Ape游艇俱乐部),每一只猿的表情、服饰都不同,价值也不同
  • 不可分割性:通常只能整体交易,无法分割为更小的单位(比如不能把一个NFT分成0.5个)
  • 唯一性与稀缺性:基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,NFT可以证明数字资产的“所有权”和“稀缺性”,解决了数字内容容易被复制的问题

3.2.2 典型案例:

  • 数字艺术品:如Beeple的《Everydays: The First 5000 Days》(以6930万美元成交),本质是一张图片的NFT所有权证明
  • 收藏品:如Bored Ape Yacht Club(BAYC)、Azuki等NFT头像,每一个都有独特设计,兼具社交属性和投资价值
  • 虚拟资产:如游戏中的虚拟土地(Decentraland)、道具,或现实资产的数字化(如房产NFT、门票NFT)

3.2.3 应用场景:

  • 数字内容确权(艺术品、音乐、文章的所有权证明)
  • 收藏品交易(限量版数字藏品)
  • 虚拟世界资产(元宇宙中的土地、装备)
  • 现实资产数字化(门票、证书、版权等)

4 稳定币

稳定币是指虚拟世界中能够与现实经济中的某种稳定资产如黄金、欧元、美元等挂钩,从而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数字货币。它通过一些稳定机制,使其相对某国主权货币保持币值基本稳定,目的在于保护数字货币交易者的资本免受币值波动带来的损失,以及为受到外汇管制的居民或交易所提供类美元货币等

根据锚定资产类型和稳定机制的不同,稳定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
  •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:这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类型,由法定货币储备支持,通常按1:1比例与法币(如美元、欧元等)挂钩。发行方会将相应的法币存入银行账户等,作为稳定币的储备资产,并定期审计并披露储备证明,以确保稳定币可按锚定比例兑换法币,维持币值稳定。代表币种有USDT、USDC、TUSD等
  • 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:通过超额抵押其他加密货币来维持价值稳定。用户将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存入智能合约,智能合约根据抵押品的价值发行一定数量的稳定币,一般抵押率会高于100%,如DAI通常要求抵押率≥150%。当抵押品价值波动时,会通过清算机制等进行调整,如智能合约自动拍卖抵押品,以保证稳定币价值相对稳定
  • 算法稳定币:无实物资产抵押,依靠算法和智能合约调节市场供需来稳定价格。当稳定币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,算法会增加供应量;当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,算法会减少供应量。不过这类稳定币风险较高,曾出现过严重失败的案例,如2022年崩盘的TerraUSD(UST),当支撑其价格的Luna代币市值不足时,UST迅速脱锚并陷入“死亡螺旋”,最终导致整个Terra生态崩溃
  • 商品抵押型稳定币:由实物商品储备支撑,锚定黄金、石油等商品价格发行。原理上类似法币抵押型,只是标的资产为大宗商品。例如PAX Gold稳定币与黄金价格挂钩,发行方持有相应的黄金储备来支撑稳定币的价值

5 借贷协议、收益模型

借贷协议是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的核心基础设施,其收益模型围绕“连接借贷双方、平衡供需关系、覆盖风险成本”展开,核心是通过利息差、手续费、风险机制等实现多方收益分配。

5.1 核心收益来源

借贷协议的收益本质上是“资金使用效率的变现”,主要来自以下四部分:

5.1.1 基础利息差:借贷双方的核心互动

这是收益的最主要来源,由“借款人支付的利息”与“贷款人获得的利息”之间的差额(或全部利息的分配)构成

  • 利率形成机制:利率由市场供需决定(类似传统银行的存贷差,但更透明)。当某资产借款需求高(供不应求),借款利率上升,吸引更多贷款人存入资产(增加供给),利率随供需平衡回落;反之,需求低时利率下降
    例如:Aave 提供“浮动利率”(随供需实时调整)和“稳定利率”(锁定当前利率,适合长期借款),借款人可根据需求选择,利率数据实时显示在协议界面

  • 利息计算方式:按“资金占用时间+本金规模”计算,通常以APY(年化收益率)展示。例如,用户存入1000 USDC,借款利率为10%,则借款人每年需支付100 USDC利息,其中大部分分配给贷款人,小部分被协议收取

5.1.2 协议手续费:平台的核心收入

借贷协议会从借款利息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手续费,用于协议维护、风险储备或生态建设,常见比例为5%-15%

  • 用途
    • 储备金:应对坏账风险(如极端行情下清算不及时导致的损失),例如Compound的“储备金机制”,从利息中提取部分资金存入储备池,当出现坏账时优先用储备金弥补
    • 代币回购/销毁:提升协议代币价值,例如Aave将部分手续费用于回购AAVE代币并销毁,减少流通量
    • 生态建设:资助协议升级、安全审计等

5.1.3 清算收益:风险控制中的“隐性收益”

当借款人抵押品价值下跌,抵押率(抵押品价值/借款金额)低于协议设定的“清算阈值”时,协议会触发清算机制,这一过程会产生收益,主要用于保障贷款人资产安全,间接稳定整体收益模型

  • 清算逻辑:清算人可按折扣价(通常为抵押品价值的85%-95%)购买借款人的抵押品,以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。折扣部分既是清算人的利润,也帮助协议快速处理不良资产,避免坏账
    例如:假设借款人抵押1 ETH(价值2000 USDC)借出1000 USDC,清算阈值为150%(即抵押品价值需≥借款金额的150%)。当ETH价格跌至1400 USDC,抵押率=1400/1000=140%<150%,触发清算。清算人向协议支付1000 USDC(借款金额),结清借款人的债务,并以90%折扣购买1400 USDC的ETH(实际支付1260 USDC即可获得1400 USDC的ETH,但之前已经向协议支付1000 USDC用来偿还借款人的债务了,所以仅需再向协议支付260 USDC),赚取140 USDC差价,同时借款人的债务被结清,协议资产安全得到保障

5.1.4 额外激励:流动性挖矿与生态奖励

为吸引用户参与,借贷协议常通过“发行治理代币”提供额外收益,属于短期激励机制,可显著提升用户实际收益(尤其是早期)

  • 机制:用户存入资产(提供流动性)或借款时,除基础利息外,还能获得协议代币(如Compound的COMP、Aave的AAVE)奖励。代币可在二级市场出售,或质押参与治理(获得更多分成)
    • 例如:早期Compound通过“COMP分配机制”,将每日新发行的COMP按用户借贷金额占比分配给用户,用户存入1000 USDC不仅赚利息,还能获得COMP代币,实际APY可能高达50%以上(远超基础利率)

5.2 收益分配结构

借贷协议的收益需在“贷款人、借款人、协议、代币持有者”等多方之间分配,核心逻辑是“优先保障贷款人本金安全,再分配增值收益”:

  • 贷款人:获得借款利息的大部分(通常70%-90%)+ 流动性挖矿代币奖励(若有),这是用户存入资产的核心收益。
  • 协议:获得借款利息的手续费(5%-15%),用于储备金、运营或代币回购。
  • 清算人:通过清算抵押品获得折扣收益(保障协议稳定的“奖励”)。
  • 代币持有者:部分协议将手续费的一部分分配给质押代币的用户(如Aave质押AAVE可获得部分协议收入分成),或通过代币治理决定收益用途。

5.3 典型协议收益模型对比

不同借贷协议的收益模型因设计目标(风险偏好、生态定位)不同而有差异,以下为3个主流协议的核心特点:

协议核心收益来源利率机制手续费用途额外激励
Aave借款利息、清算折扣浮动利率+稳定利率储备金、AAVE回购销毁质押AAVE可获得手续费分成
Compound借款利息、储备金利息浮动利率(基于供需公式)储备金、COMP代币分配借贷用户按比例获得COMP
MakerDAODAI借款的“稳定费”固定稳定费(治理调整)储备金、MKR回购无直接奖励,MKR持有者掌治理权

总结

借贷协议的收益模型以“供需驱动的利息差”为核心,通过手续费、清算机制保障可持续性,再辅以代币激励提升用户参与度。对用户而言,收益=基础利息+代币奖励(短期);对协议而言,收益=手续费+生态增值(长期)。理解这一模型有助于用户选择适合的借贷策略(如追求稳定收益选低波动资产,追求高收益承担更高风险),也能更清晰评估协议的盈利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

6 Uniswap

6.1 Uniswap是啥

Uniswap是一个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。它采用自动做市商(AMM)机制,通过流动性池自动撮合交易,无需传统的订单簿和中心化撮合机构。以下是具体介绍:

  • 工作原理:Uniswap依靠流动性池来运作,用户(流动性提供者,LP)将两种代币存入智能合约形成流动性池。交易时,用户直接与流动性池交互,交易价格由池内两种资产的比例通过“恒定乘积公式”算法确定,即流动性池中两种代币数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(x*y=k),任何代币交换都会改变x和y的值,但k保持恒定
  • 主要功能:支持用户进行无需中介的代币交易,如稳定币交换(如USDC↔DAI)等,还可用于代币发行初期的初始流动性池创建。此外,开发者也可基于Uniswap V3、V4构建自己的AMM子协议
  • 发展历程:Uniswap于2018年11月推出V1版本,作为自动做市商的概念验证。2020年5月发布的V2版本引入了新功能和优化,推动了AMM的广泛应用。2021年5月V3版本上线,带来了集中流动性、多种费用层级等特性,提高了资本效率,降低了滑点
  • 优势特点:具有完全去中心化,无需KYC(了解你的客户)的特点,交易迅速自由,且支持任意ERC20代币交易。流动性提供者还可以赚取交易手续费作为奖励
  • 治理机制:Uniswap拥有治理代币UNI,持有者可以对协议的关键变更,如收入分配安排、费用结构、产品供应和协议策略等进行投票或提出提案,参与协议的治理

6.2 Uniswap V3 vs V4

Uniswap V4是V3的升级版本,继承了V3集中流动性的特点,同时在合约设计、记账方式、费用管理和功能扩展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。以下是两者的具体对比:

  • 合约设计
    • Uniswap V3:通过工厂合约创建池子,每个池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合约实例,管理自己的状态。由于创建合约Gas成本较高,所以池子初始化成本也高
    • Uniswap V4:采用单例合约设计,所有池子的状态和操作都由一个合约(pool manager.sol)管理。创建池子变为状态更新,而非部署新合约,大大节省了Gas成本,创建池子的燃料成本可降低99%左右
  • 记账方式
    • Uniswap V3:缺乏闪电记账功能,集成合约需要在每次单独调用后,向每个单独的池子合约执行代币转移操作
    • Uniswap V4:利用EIP - 1153瞬态存储,提供闪电记账功能。交易可以捆绑许多交换和流动性编辑,代币余额仅在最后更新,减少了ERC - 20转移次数,降低了Gas成本,也减少了部分状态更新带来的MEV风险
  • 费用与流动性管理
    • Uniswap V3:相同范围和池子的流动性头寸共享相同状态,集成合约需要处理费用管理
    • Uniswap V4:应计费用在修改流动性时就像信用一样,增加流动性会将费用收入转换为头寸内的流动性,减少流动性则会自动提取未领取的费用收入。创建流动性时可提供额外参数“salt”,用于区分同一池子中相同范围的头寸,简化费用核算
  • 原生ETH支持
    • Uniswap V3:ETH需要先包装成WETH,再与其他代币配对交易,包装和转移Wrapped ETH会产生较高的Gas成本
    • Uniswap V4:池子对支持原生代币,ETH交易者和流动性提供者可受益于更便宜的转移,无需包装成本,降低了Gas费用
  • 功能扩展性
    • Uniswap V3:功能扩展性有限,主要是固定逻辑,仅能选择费用层级等
    • Uniswap V4:引入“钩子”功能,开发者可以将Solidity逻辑附加到交易生命周期中